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为开始之意。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当日一直到立夏前的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季。立春揭开了春季的序幕,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趋于上升,降水趋于增多。“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立春养生,可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中医节气养生的意义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中医养生是中国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反复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衣食住行和精神情绪的综合管理;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自我修养,适当安排饮食、起居、活动,并且辅以必要的药物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延缓衰老、获得健康长寿为目的的自我保健。
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精神内守、和调脏腑、通调气血、动静结合等,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生活规律、服装顺时适体,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生存时间。张伯礼认为,健康生活方式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国民素质的反映。养生不需要多少金钱,也不需要讲究环境和条件,只需要树立关爱身体的理念和掌握养生的方法。疾病患者、健康的中老年人,甚至健壮的青年人,都应学习这些知识并应用到自己的保健过程中去。
谈及中医节气养生,张伯礼如数家珍。他说:“养生保健是最积极的预防疾病的方法,而节气养生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表示季节物候变迁的特定时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医讲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要和谐,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调整作息,以维护健康。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受到节气变化的影响,因此,注重节气养生可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可有效预防疾病。比如注重春季养生对中老年人防御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张伯礼特别强调科普节气养生的重要性,“让老百姓了解节气养生知识,知晓并实践和每个节气相关的养生理念,不仅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也有益于提高健康素养,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立春养生要点
立春后气候转暖,阳气生发,万物生长,易出现上火、口鼻干、嗓子发干等症状,有人甚至出现舌和口腔溃疡、眼睛发红等现象。人们冬令进补、着厚衣被、少活动,加上室温高,容易导致人体内热郁积,到了春季阳气升腾,则诱发内热,进而造成上述症状。
张伯礼介绍,春季饮食调理很重要,要少食羊肉、海鲜等发物及高热量的油腻食物,多吃清淡的绿叶蔬菜、新鲜水果,适量食鱼肉、鸭肉等,通过饮食清理内热,同时适当多饮水。有的老年人常感口干,喝了很多水还不解渴,并不是体内缺水,而是口腔唾液腺退化萎缩的缘故,此时可口含水,徐徐咽下,或把萝卜、梨、藕切成片,含在嘴里,达到滋阴清热的作用。春季属木入肝,肝喜酸,酸助肝,会使肝气更旺,所以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并通过辛甘之味益肺健脾,抑制肝气过于升发。
立春后要适当增加运动,如打太极拳、爬山、游泳和散步,多做伸动肢体的活动,有益于气机疏泄。此时节人们易有春困的感觉,应早睡早起,有助于振作精神;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春躁,可多吃些绿叶蔬菜,多喝花茶,以疏肝解郁。张伯礼还提醒,春暖乍寒,血压易波动,容易诱发心绞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应盲目停药或减药。
最后,张伯礼将一首《养生行》诗作献给读者:
养生保健治未病,顺应节气天人承。
理念先进要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中。
衣食住行无模式,油盐酒茶有限行。
早睡少餐七情和,贵在自觉健康风。
(作者系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毛国强)